OpenStack基金會的進化與迭代,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
我們知道,得益于云計算的爆發式發展,開源云計算操作系統 OpenStack在歷經9年的技術發展和變革之后,已然成為了異構基礎設施的最佳選擇,而OpenStack社區也成為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開源社區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OpenStack已經為全球60個公有云和數千個私有云提供支持,其規模超過1000萬個物理核心,全球每天都有數百家大型企業依靠OpenStack開展業務、高效運轉、降低成本。

此外,在社區層面,作為OpenStack開源項目的管理者,OpenStack基金會的會員數已經超過10萬,覆蓋了全球187個國家,675個組織。其中,中國的企業有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中興等大型的企業,也有一些新興的技術型創業公司,如99云、 易捷行云等。
日前,OpenStack基金會首次在國內舉辦媒體見面會。在會上, 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暨創始人Jonathan Bryce、OpenStack基金會高級市場經理Claire Massey分享了目前基金會的戰略和最新進展。此外, OpenStack基金會中國社區經理李昊陽也分享了OpenStack中國社區的狀況與今年的規劃。
確保社區開放協作是基金會使命所在
作為OpenStack開源項目的管理者和推動者,OpenStack基金會從2012年成立起,便一直積極支持和壯大社區,其目標是推動社區參與者使用和貢獻開源云計算項目,實現各開源云計算平臺之間的協作。
值得強調的是,基金會實際上是一個中立的、非盈利性的組織,其宗旨是為全球的開發者、用戶和整個開源基礎設施生態服務,組織內有一整套具體的做法和流程,以組織和協調整個社區的工作,確保社區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朝著共同的方向進行更高效的協作,更好更快地開發出更多更優秀的軟件。

“確保社區開放協作是基金會的使命所在。”Jonathan Bryce表示,“我們通過制定和發布一系列協調的工具和流程,通過處理在開源社區中相關的事務,通過積極的市場營銷和培訓活動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開源社區云計算項目的進展,以實現全球范圍內開源云項目的協作。”
基于此目標,基金會制定了四大準則:
第一,開源代碼(Open Source),也就是軟件開放源代碼。我們知道,修改大多數應用程序的已編譯版本都是極其困難的,人們幾乎不可能知道開發人員究竟是如何創建程序的各個部分的。
大多數商業軟件制造商都將這一點視為有利條件,以防止其他公司復制自己的代碼并將其用在競爭產品中,同時可以控制其特定產品具有的質量和功能。 開放源代碼軟件恰恰相反。源代碼隨已編譯的版本一起提供,而且事實上鼓勵人們修改或定制,從而讓軟件更加完善。
第二,開放設計(Open Design),即軟件采用開放式架構。毋庸置疑,軟件架構的設計將直接影響到軟件的重用和移植能力。為了建立和實現開放系統的需要,開放式架構設計需要具有可移植性、可互操作性、可剪裁性、易獲得性四大特性,事實上這也是構成開放應用體系結構的技術基礎。
第三,開放發展(Open Development )。簡單來說,軟件不僅在開發工作上是開放的,而且包括后續的許可和發布等也都是以開放的方式進行的。
第四,開放社區(Open Community)。OpenStack 基金會是放眼全球的開放社區,在全球范圍內有近10萬名社區成員,這些會員來自全球 187 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了數百家公司。
可以看見,基于這四大準則,OpenStack 基金會在快速發展和壯大。實際上,在云計算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它是一種虛擬的計算,而現在它已經演變為了一種能實現虛擬計算、虛擬網絡、虛擬存儲、虛擬容器以及包括服務器層面在內的很多用途的一種技術。因此,現在在整個社區中,不僅有各種類型的項目支持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也支持各種不同的技術。
從 OpenStack 到 OpenStack Infrastructure
在去年11月的德國柏林峰會上,基金會便宣布未來OpenStack峰會將改名為OpenStack Infrustratcture峰會。事實上,除了積極推動OpenStack項目之外,基金會還致力于推動OpenStack Infrastructure(開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計算、存儲、網絡以及所有驅動具體應用所必備的組成部分。
Jonathan Bryce 表示,開源技術對于應用的各個層級都是至關重要的,包括應用的整體架構、容器架構、底層的基礎架構等,都是OpenStack基金會重點關注的對象。

除了 OpenStack 云計算項目之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基金會還確定一些需要集中資源重點投入的領域和范疇,并對重點市場和領域做了一個規劃,具體來說:
首先,Airship。該項目由AT&T 公司啟動,Airship基于幾個大的開源項目,包括 OpenStack 和 kubernetes,用戶能夠以可重復和可聲明的方式跨越多個站點,以自動化的方式部署和管理容器、虛擬機和裸機等基礎設施環境,是一個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
其次,Kata Container。該項目由英特爾和音速神童(螞蟻金服的子公司)共同發起,Kata Containers 可用于輕量級虛擬機的標準實現,在實現更強大的隔離的同時,占用較小的內存空間,因此啟動運行速度更快,目前百度已正式啟用 Kata Containers。
再次,StarlingX。StarlingX 是一個邊緣云計算系統,可提供靈活方便的部署平臺,并支持分布式部署,可實現多個開源項目的集成,包括Kubernetes、Ceph、Collectd、QEMU等。目前已有一些公司正式投入使用 StarlingX,此外還有一些公司正在進行測試。
最后,Zuul。Zuul 是一個持續集成/持續交付平臺,主要面向需要針對多個項目和系統進行門控測試驅動開源項目和軟件開發組織,簡單說就是一個開發管理系統,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測試工具,特別適用于分布式開發團隊使用。
對此,Jonathan Bryce 表示,為了促進整個開源基礎設施項目更進一步的發展,基金會將持續促進跨社區協作,首先是確定用戶的核心使用案例,在此基礎之上確保所有社區都能參與進來,集中資源重點開發核心用戶實例。然后,當項目有團隊協作開發,也得到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后,最后一步就是針對這些新的技術進行測試,以確保該項目是有效的并且可以投入實際的應用。
建立良好的OpenStack中國社區生態
我們知道,在全球范圍內有很多的公司基于OpenStack進行產品開發,或者基于OpenStack來開展自己的業務,而在經歷市場一輪的洗牌后,留下了一些實力強勁的核心企業,如紅帽、Mirantis、易捷行云、九州云等。

毋庸置疑的是,能為多個行業所應用,能同時支撐眾多企業的業務,這已證明OpenStack在市場中是很有活力的。
就國內市場來說,OpenStack已成為私有云的一個事實標準。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排名前五的私有云提供商里面,有四家基于OpenStack提供解決方案。在前20%的私有云供應商中,有13家采用的是基于OpenStack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國內的企業和用戶越來越有開源意識,也充分認識到開源的重要性,普遍增加對開源的投入。
”目前OpenStack社區的中國開發者人數在全球排名第二,此外中國的社區還有很多潛在的優秀的技術開發者或有影響力的團隊”,OpenStack基金會中國社區經理李昊陽表示,“但是由于地域、時間和語言限制,導致有一些散落在中國各地的開發者、企業,在使用我們的技術、研究我們的技術,共享我們的技術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渠道。”
因此,基金會希望將國內各地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的開發者聚集在一起,建立良好的社區生態,打破中國社區和全球社區之間的壁壘,讓開發者可以跟國際社區密切交流,及時了解社區的最新活動和資訊,從而讓開發者能更好地貢獻于社區,最終影響技術的發展。
目前,基金會正著手在上海建立中國社區代表處,除了OpenStack之外,前文中講到的幾個新的試點項目,也是中國社區未來的溝通重點。
除此之外,為了讓開發者能更有效的溝通,每年舉辦兩次的OpenStack Infrastructure Summit(開源基礎設施峰會),也是OpenStack基金會開展的一項重點核心工作。
為此,OpenStack基金會宣布今年的第二場峰會將于11月4日在上海舉行,這不僅是為了方便國內的開發者,同時也能夠讓全球的開發人員到中國來,和中國本土的開發人員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和探討。
“如果夠把溝通的橋梁搭建好,代碼貢獻會提高技術影響力,用戶案例會提高市場影響力,用戶反饋和經驗會提高對開源項目的影響力,在提升中國社區整體影響力的同時,也讓中國社區更有序的發展和壯大。”李昊陽最后強調。